今時今日,所有事都需要一個數字去襯托
By Isaac Instagram: isaac_mtty 數字化的年代 不知道大家覺不覺現今社會在面對什麼事情時都愛以數字去理解某件事的價值。 這個句子好像很複雜,但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大部份人都愛以數字去判斷一樣事物的價值以及意義。 舉例說,我是一個很喜歡跑步的人,每當我跟朋友分享我很喜歡跑步的時候,他們大多數(超過90%)都會問:「你能夠跑多少 K? 你有報渣打馬拉松(香港的一個著名馬拉松比賽)嗎?每一公里你需要跑多少時間? 」 再舉另一個例子,我另一個習慣是看書,我跟朋友說後他們就會問:「你一星期看多少本書? 你需要多久看完一本書呢?」 每次遇到這些問題我都會耐心地回應。 但是,漸漸地我就想:「為什麼他們每次都問這些問題呢? 為什麼我喜歡跑步等於我要跑馬拉松比賽? 喜歡跑步就等於喜歡比賽是什麼道理? 」 錨定效應 我發覺這個用數字去定義一切的行為可能來自一個常見的心理學現象:錨定效應。 根據書本:行為的藝術,錨定效應是指我們在面對事情時,都喜歡為該樣事情找一個錨點,作為理解以及思考的起點。 在上面的例子,由於人們對於跑步的認識大多是在馬拉松的 10K 或21K 比賽上,所以他們在理解我愛跑步的這一個習慣時就以1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