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的我朋友少了,但我卻變得更開心
朋友數目的多少可能對很多人來說很重要,對的,年少時的我確實很喜歡有一群人在身邊、很想每次出街時都有人陪。 但是,朋友數目的多少未必真的代表著什麼。 朋友數目多,有時可能會令人覺得辛苦,因為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因應朋友的要求要作出令自己不愉快的選擇。 本文轉貼自Sparktake的十點新文,每星期一、三和五,我們都會在Sparktake App的分享區,為你推送一篇跟自我提升相關的文章。 從小到大,媽媽都告訴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人最重要以和為貴。我爸爸亦是這一類的人,覺得事情既然不嚴重就不如算了。 這些想法的背後都源自一個中心思想:令到對方感到滿意,避免雙方不開心而引致關係的決裂。 抱著這個做人道理,我從小到大在人際關係上的確十分左右逢源,我有很多朋友,因為朋友們都知道他們有事我都會幫以及我很會說話,很會令朋友高興,就是說,跟我在一起朋友們都很舒服。 有人曾經跟我說很羨慕我身邊好像總是能聚起一群人,而且有數不清的朋友。 但是,我一點也不開心,因為我覺得處處從他人的出發點出發、滿足他人請求以及出席我根本不想出席的活動是一種痛苦。 近年聽到一個很好的形容詞,它形容那些不斷透過滿足他人而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稱之為:情緒勒索。 小時候,我自問是那種不愛好玩的人,卻要花很多的時間去陪朋友外出以及在考試期間浪費時間。最慘的一個情況就是明明不太享受卻要裝到很享受的樣子。 我不想答應一些很難為情的請求,但因為想朋友高興我只能勉強地答應。 出來工作後,問題更嚴重。 由於創業的人有彈性工作時間後,每當想選擇工作而拒絕朋友的邀約時,他們都會說一句:「搞錯啊,你有那麼彈性的時間,之後再做吧,你不想跟我們出去罷。 」 初初聽到這些句子,真的會很擔心,害怕因為這些問題而得失了朋友以致令對方不開心。 所以,我都會把工作暫時放下然下出去跟他們相聚。然後,為了追回工作進度,我只能捱夜趕工,這段時間的我實在很難有精神。 缺乏睡眠的我的精神十分差而且情緒智商很低落,自信心低下。一段日子後,我知道這種態度真的不能繼續了,我一定要轉變。 今天的我,身邊少了很多朋友,但是我的心情比以前好更多。 因為我真的下決心把不想出席的活動拒絕、不見不想見的人以及不出不想出的街。 至於怕不怕朋友不喜歡自己? 不怕了,因為我知道,真正的朋友就是會明白我,明白我選擇了這一條道路而暫時放棄跟大家相聚的時間。 君子之交淡如水,明白你的人自然會明白你。 不明白你的人,你怎麼討好他也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