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有點貴,我還是想一想好了。」 這一句是我經常從身邊的朋友們中聽到的一句句子。 每次聽到這些說話,我都覺得有點刺耳,但想了一想也覺得不無道理。 你到一家餐廳吃飯,如果那家餐廳的質素很好的話,那怕價錢高於市價,你也不會覺得貴,這是因為你覺得那一餐很值,你很願意付。 同樣道理在買書時也一樣:你之前在買某類書例如商管書時,買了一本和自己相法有所出入的書,你覺得沒趣,因此你便對商管書有了一種負面感覺。 總結來說:你覺得買書不化算,某程度上因為你之前在買書的過程中買錯了書或者你在買書時出現了衝動性購物,以致買了回去後便放到角落。 這兩個原因都會令你從此對買書有了負面的感覺。 書展剛開始了,我想分享一些小方法,讓大家在買書前可以先想一想及了解自己的需求,避免買錯書或買太多以致日後對買書產生了不好的感覺而不在買書,並因此而錯失了很多好書。 買書前先了解自己的水平 衝動購物的人很多時都會出現這個情況: 這本書很受歡迎,現在打折了,我要立刻買。 哪怕這個折打得多低,買了回去後,如果這本書的內容不適合自己的話,你一定也會覺得很不值。 這個問題可以歸因於大家在買書前沒有了解到自己的水平處於哪個位置。 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馬克吐溫 很多受歡迎的書未必就是一本適合我們的書。 看書評時,很多時都會見到一些只有一兩星的書,評分的人都會說覺得書本很淺白、不夠深度之類。 但即使這些書對他們來說淺白,對於你又真的是淺白嗎? 有一本關於賽局理論的書叫:賽局意識。這本書的好評很多也很受歡迎。 我以為自己應該有能力可以完全理解,但我卻錯了。 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並不容易,一陣子後我便沒有再拿起它了。 這全都是因為我沒有理解到自己的能力去到哪裡,以致買了一些不適合的書。 如何了解自己去到哪個水平? 在買書前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可以幫助你理解自己需要哪一類書和自己的能力去到哪裡。: 這本書的內容,我有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