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閱讀興趣從父母學校以及書店開始
應該所有人都會同意,父母喜歡看書的話,小朋友亦一定會看書,我亦是這樣認為。 但我從自身的經歷來看又有另一番想法。 我的父母是勞力階層,他們在小學畢業後便開始出來工作,對於閱讀,他們仍然只抱著功能性的作用來看待,他們認為讀書跟閱讀是相等的,愛讀書的人就等於有機會進大學並脫貧。 因此,他們根本不喜歡看書,因為他們不需要考試。 來到一個情況就是:如果父母不看書的話,下一代看書的機會是否會大大地降低呢? 如果真的是這樣,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父母不看書 ->小朋友便不看書 ->他們將來成為父母後亦不會看書 -> 無限輪迴 。 如果是這樣的話,起跑線不好,我們便與閱讀無緣了。我認為這個結論太殘忍了。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培養閱讀習慣還有兩個因素值得我們考慮:學習環境以及本地書店。 學習環境就是老師,我覺得老師對我閱讀的影響十分深遠。 還記得當年我就是從中文老師所推介的《衛斯理之頭髮》而開始建立自己的閱讀習慣,那一年我中四,正準備要接受公開考試的洗禮,老師沒有鼓勵我看更多「所有字我都懂,唯獨是作者所表達的深層意義我不懂」的文學作品。反而是那些她個人覺得有趣或好看的小說給我們。 所以,老師推介我們看的書對我們往後的影響可能比港珠澳大橋更意義深遠。 另外就是本地書店,這個是我在大學期間以及畢業後所得出的一個想法。 走進連鎖書店,大家看到的都是一式一樣的擺設以及「頂級銷量」好書,這些由人工智能或大數據所推動的書單不是不好,但有時過於單調了。 就好像整容大國中,很多女生都有整容,而且很養眼,但因為人人都太相似,所以略嫌單調,我認為這對於建立閱讀氣氛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還記得當年女友在我走進書店打書釘時所說的一句:「幸好你的性格不像你喜歡的書一樣那麼單調,每次都是「XX個幫助你解決XXX」或「暗黑XX學」 等標題的商業書。 」 但是,走進獨立書店,所看到的就有所不同了。 每一家書店的擺書以及選書都由店長所設計(雖然我相信有部份亦是銷售導向,這亦是無可厚非的。) 以及選購。…